台灣烏龍茶在1865年開始出口外銷,但1873年發生滯銷,於是在1881年吳福老引進安溪縣王義程創製的包種茶製法。將青心烏龍品種製成烏龍茶再加以薰花改製,用四方形毛邊紙包裝,成為包種茶名稱的通俗由來。 在1912年南港、內湖及深坑採不薰花卻能散發花香的改良式包種茶製法。1920年因戰爭改變銷售市場,遂由魏靜時與王水錦2位講習推廣生產售價較高的改良式包種茶,成為現代包種茶製法的基礎。當時生產的地區在現今新北市和台北市行政轄區內,日據時代屬台北州文山郡管轄,而統稱文山包種茶。
(資料來源由茶業改良場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