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教授、掀起全球討論與關注之作
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席捲全球的話題與對策討論
【紐約時報、亞馬遜長期暢銷榜首】
★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為什麼男孩持續從現實世界退縮到虛擬世界?
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內容簡介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名人推薦
何琦瑜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昆樺 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李儀婷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
張修修 自我成長型YouTuber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培瑜 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陳鳳馨 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陳學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碧安朵 「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主持人
劉安婷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劉軒 正向心理學作家
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凌性傑 作家
鄭英耀 教育部部長
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教授、作家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佳評
《失控的焦慮世代》揭露的不只是Z世代的脆弱、焦慮、玻璃心,更提醒了我們這代父母、教師(多半是五、六年級)與社會,到底給了孩子們怎樣的世界?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使得孩子沒有小小冒險地出去玩,難以學習人與人的碰撞,也不懂得如何自己保護自己。另一方面,長輩該負起責任管教的時候,卻讓手機與社群媒體宰制了尚未成熟的兒少。我們造成了這個焦慮世代,如今怎樣亡羊補牢?
──廖元豪,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一本重要的書,深入探討青少年受到的社群媒體影響,關懷青少年的心靈健康,邀請大家共同攜手守護。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之後,這又是一本令人「上心」的好書。本書不只是在學術上提出獨到見解,更有作為教育者、為父母的「心上」真切的同理與支持。我們的孩子病了,改變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這本書發出的聲音,需要所有人全神貫注地傾聽。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如果想要好好瞭解這個世代的孩子,本書絕對是最關鍵的開始。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旁徵博引、引人入勝,挑戰現有作法與觀點,充滿使命感。
──崔西.丹尼斯-提沃里(Tracy Dennis-Tiwary),《紐約時報》書評
讓家長發顫的內容……感謝海德特,我們得以一窺這種在美國及其他英語系國家發生的駭然真相……清晰、令人難忘……激勵人心。
──梅根.考克斯.戈登(Meghan Cox Gurdon),《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我發現自己也點頭同意……該書受益於……多年的研究,分析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摧毀年輕人的神經、干擾年輕人的精神狀態……見解不僅合理,而且重要到無可辯駁。
──潔西卡.溫特(Jessica Winter),《紐約客》
充滿智慧……重要且引人入勝。
──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紐約時報》意見版
所有的建議聽起來都有理有據。有些甚至聽起來很有趣……認真處理反對的論點,以及證據上的漏洞。
──《經濟學人》
可以說相當精闢……作者以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傳統核心思想作為批判基礎……他的行動建議是一般人都懂的常識……非常出色。
──朱迪絲.華納(Judith Warner),《華盛頓郵報》
一本重要的新書……海德特指出,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從實體世界轉移到虛擬世界,這種轉變是災難性的,尤其對女孩子而言。
──蜜雪兒.古伯格(Michelle Goldberg),《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內容充實、極具說服力與影響力……海德特希望孩子花更多時間接觸大自然,與朋友玩耍,騎單車(或摔車),分擔適合他們年紀的家務。
──格蘭.C.奧修勒(Glenn C. Altschuler),《今日心理學》
應立刻閱讀的重要書籍,也應該成為一...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從事國際新聞編譯近三十年,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翻譯學程兼任講師,幸能透過教書與譯書結識年輕學子與各界菁英,並持續深耕中英翻譯。近期譯作《長勝心態》、《變動中的世界秩序》(合譯)、《植物靈藥》、《父產科》等。
前言 在火星長大的世代
第一部 大浪來襲
第一章 洶湧的痛苦
第二部 背景故事: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
第二章 小孩在童年該做什麼?
第三章 探索模式,以及兒童需要有風險的遊戲
第四章 青春期與過渡到成人期遭遇的挫折
第三部 童年大重塑: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第五章 四種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 、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第六章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第七章 男孩怎麼了?
第八章 道德昇華與退化
第四部 為了更健康童年的集體行動
第九章 為集體行動做準備
第十章 政府與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第十一章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第十二章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結論 讓孩子的童年回到地球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1 洶湧的痛苦
我與青少年的父母交談時,話題往往會轉向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電玩。家長描述的情況不脫幾種模式,其中一種是「衝突不斷」:父母試圖訂立規則並努力執行,但電子設備實在太多;孩子有各種理由跟父母吵,力爭放寬限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有太多規避限制的方法。結果,家人之間一天到晚為此爭執不休。維持家庭儀式和家人之間基本的互動愈來愈困難,感覺就像在抵禦不斷上漲的大浪,這股大浪不僅吞噬父母,也吞噬孩子。
和我交談過的家長,大多數人的故事並不是什麼已確診的精神疾病。相反地,他們有一種潛在的不安,擔心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正在發生,擔心孩子因為上網時間愈來愈長而錯過了什麼──實際上,幾乎是錯過了一切。
但有時候,家長告訴我的故事黑暗得多──他們覺得失去了孩子。波士頓的一名母親告訴我,她和丈夫為了讓十四歲的女兒艾蜜莉遠離社群平台Instagram,做了諸多努力。他們目睹IG對她的傷害。為了限制她使用IG,他們試了各種保護程式,試圖監控並限制她使用手機上的應用程式。結果家庭生活淪為不斷的衝突與抗爭,艾蜜莉最後找到繞過限制的方法。她進入母親的手機,關閉手機裡的監控程式,並威脅父母,若重新開啟程式,她就自殺。這個實例讓人不安又心痛。她的母親告訴我:
感覺唯一能讓她擺脫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方法就是搬到荒島上。她每年夏天都會去參加為期六週的夏令營,那裡規定不准使用手機──其實是禁用任何電子設備。每次我們從夏令營接她回家,她都是正常的樣子。一旦她又開始使用手機,就會恢復到之前焦躁、憂鬱的狀態。去年我沒收她的手機兩個月,另外給了她翻蓋手機,結果她又恢復正常的樣子。
這類故事如果是發生在男孩身上,通常涉及的是電玩(有時是色情內容),而非社群媒體,尤其當男孩從玩票的休閒玩家(casual gamer)過渡到重度玩家(heavy gamer)時。我認識一位木工,他告訴我,他的兒子詹姆斯現年十四歲,患有輕度自閉症。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詹姆斯的學業成績與柔道表現進步顯著。但學校停課後(當時詹姆斯十一歲),他和妻子買了一台遊戲機PlayStation 給他,因為必須「讓他在家裡有點事做」。起初,這台遊戲機改善了詹姆斯的生活──他非常喜歡遊戲和社交。可是當他開始長時間迷上電玩《堡壘之夜》(Fortnite,又譯《要塞英雄》),他的行為開始出現變化。「就在那時,沮喪、憤怒和懶惰一併爆發。就在那時,他開始對我們發脾氣。」這位父親告訴我。為了因應詹姆斯突然改變的行為,他和妻子沒收他所有的電子產品。結果詹姆斯出現了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包括易怒和攻擊性,他拒絕走出自己的房間。雖然他的症狀在幾天後有所改善,他的父母依然覺得進退兩難,表示:「我們試著限制他打電玩,但他除了線上交流互動的網友,並沒有其他朋友,所以我們能限制他多少呢?」
無論故事的模式或嚴重性如何,家長共同的感受是他們被困住了,覺得無能為力。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過著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但不知怎地,這個世界已然改變,任何父母若想抗拒或對抗它,將讓孩子陷入社交孤立的處境。
本章接下來我將拿出一些數據,證明有大事在發生,並且早在二○一○年代初,某個影響深遠的現象就已經發生,導致年輕人的生活發生變化,心理健康急遽惡化。但在深入研究這些數據之前,我想先與大家分享一些家長的心聲,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知怎麼被網路世界捲走,而他們現在正努力救回孩子。
浪潮開...
*訂單結帳金額若超過$3,000元以上,可能因商品材積過大無法使用7-11超商門市取貨,建議您可將本次商品分批訂購。
相關7-11包裹材積限制可參考以下說明:
商品材積 (若商品不符以上條件,則商品無法配送,需退返廠商。)
商品材積:長 45 公分、寬 30 公分、高 30 公分且重量於 10 公斤(含)以內為限,
但不小於出貨標籤(長 9 公分、寬 12.5 公分、高 0.5 公分)。
ATM
您在本站購買商品時,可利用全台【ATM】進行付款的動作。當您在網站上完成訂單購買程序後,經店鋪確認訂單後,會由樂天自動發信【轉入帳號】至您在樂天所登錄的信箱中。
※提醒您在使用【ATM】的機器時請選擇繳費功能,再輸入信件中的轉入帳號,完成交易後ATM會收取相關的手續費用(一般是15元),我們並不會向您收取任何的費用,請您安心使用。
※ 完成訂購手續,不代表交易已經完成或契約已經成立,倘您尚未完成付款,若交易條件有誤、商品無存貨、服務無法提供、或有其他正當理由之情形,店鋪得於您訂購後兩個工作日內拒絕該筆交易。
信用卡付款
如果訂購時選擇信用卡付款,須請您務必詳實填寫您的資料,以方便與銀行做信用卡資料核對 。
經樂天市場與信用卡中心進行身份以及資料核對後,無任何問題,則店家將進行請款及配送程序。
若您的信用卡資料與信用卡中心不符,店家將店家要主動聯繫消費者確認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