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清單
我的訂單
我的優惠券
購物車
樂天市場類別
本店類別
這本書是一個自我傷害者寫的,但並無法解釋自我傷害作為一個行為,它的原因與解答。很久以前,它是在表達一些生命中的痛苦,但後來,我越來越感受不到行為的意義,行為只剩行為,像是上癮一樣,無法停止。 那年五月,我抱著手上不斷滲血的傷口,蹣跚地走進醫學大樓。我期待能有醫師為我縫傷口,但得到的答案是本日沒有外科門診,於是我坐著等候家醫。那時候的我對於自己的狀況是不能說的,連傷口也無法給人看,因為傷口在我身上終究是個傷口,同時也是條心裡的傷,如我的痛無法給人閱覽。 但一切從那個時候開始轉動起來,從一個創傷開始。 一拿下繃帶醫生驚呼一聲就開始追問我是怎麼弄的,見我不回應,就搬出鄭捷和世道如此不能不注意。於是我有了三個選擇:自己弄的、別人弄的或是意外,理所當然的選擇了意外,然後理所當然的醫生不相信。這齣鬧劇何時能結束呢?我要說得如何動聽他才願意為我包紮呢? 佛洛伊德說:精神分析所為,是將精神官能性的悲劇,轉變成平凡生活的煩惱。他可能認為,精神內在衝突的悲劇性影響,如果經過長期治療,可以成為一般性的生活困擾,將是治療完成之日。我卻想到,如果這麼困難的治療,不只是來自於疾病或診斷的問題,不只是「病人」的精神內在悲劇,而是做為一個「人」的苦惱呢?(楊添圍〈同理之艱難,為人之艱難〉)
簡略時序 2014年5月28日 通報、進入醫療體系 2014年8月-11月 精神專科醫院看診 2014年11月 第一次住院 2015年3月 開始與心理師諮商 2015年6月 臨床心理系畢業 2015年7月-2016年12月 任職:醫院精神科 2017年1月 第二次住院 2017年5月 第三次住院 2017年9月 第四次住院 結束與心理師諮商 2017年9月18日 心理所諮商組開學
名人推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 專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