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女性都被下了金錢的詛咒
從前面我提到的各種親身經驗分享中,不知各位是否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承受許多社會上施加的「金錢詛咒」。接下來,我會繼續為各位讀者介紹更多自己親身經歷的金錢詛咒和真相!
在日本多數人認為金錢是「領取由公司決定的薪水」。
因此,為了獲得更好的薪資,他們努力取得好成績、進入好大學、進入大公司,然後努力工作。
……也就是說,如果沒考上好大學,基本上你的人生就結~束~了!
「小田桐,出局!」請一定要用綜藝搞笑的音調和語氣來讀這句話!(笑)
但即使進了好公司、拚命努力,日本的公司職員年薪最多也只有約一千萬日圓。
而且,能不能拿到這個薪水,基本上在選擇公司時就已經決定。
但很多人連這點都不知道吧?當時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的家長、學校、媒體從來不會教這些事情,因為連身為成人的父母自己對這些事也不清楚。不知道這些事,當然也就沒辦法教孩子。大人們不重視金錢相關的教育,孩子們就更無法正確獲得金錢相關的知識。
還有,日本社會普遍認為談論金錢或賺錢的話題是一種負面的行為。大家總覺得「差不多幸福就好」、「和那些○○的人相比,自己已經很幸福」或「我很幸運」。
如果要討論「我想要有錢」的話題就會被視為粗俗,連光是想想都會令人覺得不恰當。
例如:
向上司詢問「怎樣才能加薪?」、「請給我加薪!」等
在結婚聯誼活動上詢問對方「收入多少?有多少存款?父母有錢嗎?」
問同事「你拿了多少年終獎金?家裡每個月要付多少房貸?」
這樣的問題,雖然實際上大家都非常在意這些事情,但這些話題總被視為禁忌,充滿任何人都不能觸碰這些話題的氛圍。
還有,甚至問母親「爸爸一年有多少收入?」也常常沒有答案,或幾乎都被故意敷衍。
就像這樣,日本社會中對金錢的禁忌愈來愈多,許多人有下列的想法:
問別人的薪水和財產被視為沒有禮貌
請求加薪被視為貪婪
為了賺錢而積極有所作為被視為不恰當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多數人,都抱有「談金錢相關的事等於粗俗沒禮貌」、「錢等於難以理解且可怕」的印象。
日本社會的架構就是如此,讓人無法認真地面對金錢。
不能向有錢人請教賺錢的方法,也因此無法增長知識。
社會上原本就沒有重視金錢的風氣,也不會有人告訴你需要認真面對金錢,誰也不會教你。
連學校裡都沒教學生金錢相關的知識吧!
我們反而一直接受著「不要把金錢當一回事」的教育。
各位有注意到嗎?像在房屋貸款、存款、定期存款、每月的薪資明細……等各方面,
「盡量不要想錢的事」、
「能領多少薪水不是自己決定的,是由他人決定」、
「上層會決定,平民百姓不用太操心」
以上這些潛意識的訊息,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各位有注意到稅收制度變得很難懂的這件事嗎?自己到底需要繳多少稅金呢?
這是故意讓各位不去仔細思考這些事。你發現了嗎───?
假如像美國那樣每個人都自己報稅,你會深刻感受到「我竟然繳了二百萬日圓稅金!」的切身之痛。但日本的公司職員都是每個月讓國家從薪資中自動扣掉稅金,然後在年底修正結算時稍微退回一點,所以人們對繳多少稅沒有太多感覺。
我們被國家教育成「不去思考金錢的事」。
國民被施加了「不能思考金錢」的詛咒。
【打破金錢詛咒之第五步】停止認為「談錢等於粗俗」的想法
回到前面談過的話題,在我和無業男友同居,還要負擔他打柏青哥費用而欠了一屁股債的事情,一定也有很多人會想「為什麼要和那種男友在一起呢?」(笑)
這其中當然有一個悲哀的原因是我太不受歡迎,但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其實當時的我,總會反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自由和金錢,你想要哪一個?
愛情和金錢,你會選哪一個?
然後「毫無疑問地,我會選自由和愛情!」。
家裡有個嚴厲的母親,「要我回家還不如過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即使現在這個男友很糟糕,但總有一天他應該會成功,變成有錢人、讓我幸福」。
現在如果我能見到當時的自己,我一定會使勁搖著她的肩膀,大喊:「快點醒醒啊!」
什麼?妳說要選擇金錢!?而不是自由和愛情嗎?
不是!而是拿金錢和其他東西比較這件事,根本上就是個錯誤。
現在的我認為「愛情、自由和金錢,三者同樣重要。」
有滿滿的愛情、充分的自由和豐厚的金錢,這樣一定是最好的呀!!!!這樣才是有錢人的思維。
以前我認為只能在「有意義但收入低的工作」或「無趣但收入穩定的工作」之中,二選一。
覺得「不可能擁有全部」,在嘗試之前就先放棄。
但實際上,我賺得最多的是自己舉辦的長期課程這種「有意義且高收入的工作」。這時我才領悟到自己必須從一開始就選定這個方向才對。
「想要這個」或「想做那個」的願望和
「沒錢」或「這太浪費錢」的擔憂
只要一直認為只能選其中之一,就無法變成有錢人。放棄只能選擇其中一個的想法,改為思考「怎樣才能擁有全部」,才是有錢人的基本心態。
【打破金錢詛咒之第六步】金錢不是和某件事物權衡取捨,而是要同時主動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