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理所當然》
內文試閱
◎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你一定聽過這句格言:「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然,這句話的目的是要你踏實累積,等機會降臨時,才能從容自信。不過,有個女演員,卻顛覆了我們對這句話的認知。
當年,知名導演李安在籌拍《斷背山》,許多演員前來試鏡。其中有個女演員演技出色,讓李安印象深刻。只是,因為《斷背山》是一部西部牛仔片,需要會騎馬的影星,所以在試鏡後,李安順口問了她:「對了,你會騎馬嗎?」這位女演員想都沒想,就說:「導演,我當然會啊!」於是,她順利拿下《斷背山》的角色。電影上映後,她一炮而紅,身價也水漲船高。
直到後來在一次的訪談裡,她才透露,其實當時李安問她會不會騎馬時,她根本不會。但在那一刻,回想起爸媽從小不斷提醒她:「如果有人問你,會不會做某件事,先回答『會』。把機會爭取到,再趕快去學會。」所以她照做了,拿下機會,然後回去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去學騎馬。
這個女演員,就是好萊塢巨星安海瑟威,演過非常多知名的電影,像是《斷背山》、《麻雀變公主》、《穿著Prada的惡魔》、《黑暗騎士:黎明升起》等,甚至後來以《悲慘世界》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當然,我不是要否定準備的意義。只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準備到多少,才算準備好呢?」八十%?九十%?還是百分之百呢?麻煩的地方也就在這裡,許多人認為要準備到百分之百才夠格出手,結果要嘛就是不斷拖延;要嘛就是準備好了,但機會的舞台卻收起來了。
所以,與其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更喜歡告訴自己「機會是留給主動出擊的人」。
‧比起追求完美一擊,不如一步步累積完成次數
就像當年,我想出書成為作家。一般人的作法可能是,認為自己文筆還不夠好,要多準備一下再來寫文章,然後等文章寫得夠多了,再來看有沒有機會投稿到出版社。不能說這樣是錯,只是當把心思全放在準備,就會錯過行動的價值。
反過來看,我的作法是不管自己寫得好不好,重要的是「持續產出文章」。所以我逼自己,每天要在臉書發表一篇文章。那我用什麼時間寫文呢?答案是,在捷運通勤的時間寫。我把捷運嘟嘟嘟的關門提示音,當作寫作的鳴槍聲:拿出手機、瘋狂打字!就這樣跟捷運賽跑,隨著終點站接近,我心跳加速,把想到的句子全丟上去再說。
就這樣,捷運抵達,我臉書發文也完成了!每天持續發文,就是我對作家夢的主動出擊。我知道這些文章還不夠好,但那又怎樣?比起空想怎麼樣寫出完美的文章,不如捲起袖子,老老實實開始寫不完美,但至少完成的文章。到最後你會發現,真正開始寫的人越寫越好,而空想卻遲遲不敢動筆的人原地踏步。
後來,出版社編輯偶然在臉書上看到我寫的文章,發現我寫持續寫了很久。立馬找上我,邀請我出書。沒錯,這就是我第一本個人著作《飄移的起跑線》的由來。
所以,你想當力求準備,卻在機會前退縮的人;還是雖然沒有把握,但卻從不放過機會的人呢?
◎老把失敗為成功之母掛嘴上的,失敗居多
「失敗為成功之母」,大概是我們有意識以來,接觸的第一句格言吧!這句格言立意良善,就是告訴你跌倒了別氣餒,爬起來拍掉塵土,再往前衝就是了;失敗了別灰心,站起來收拾心情,再多試幾次遲早會成功。
我還記得,小時候參加演說比賽,這句格言還真的是萬靈丹。因為我比的是即席演說比賽,比賽前三十分鐘才抽題。也就是說,你只有三十分鐘的準備時間,要生出一篇驚豔全場的講稿談何容易,所以我通常都會準備一些常用格言和故事,遇到屬性接近的講題,二話不說,立刻把他們巧妙嵌入。
講題談「挫敗」,我會這麼說:「有句格言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你看國父革命,前十次都失敗,直到第十一次才成功,建立了中華民國。」講題談「堅持」:「有句格言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愛迪生改良燈泡,失敗了六千多次,從未放棄,最後成功為人類帶來光明。」慢慢我發現,失敗的次數越多,越能烘托這句格言的氣勢,所以後來,在我演講裡,愛迪生出場的次數比國父還多。
不過漸漸地,我發現這句話,在安慰上的意義遠大於實際。為什麼呢?因為他彷彿給了你一張超商集點卡,要你蒐集失敗貼紙,只要貼上去,就好像更接近兌換成功獎品的門檻:「集十張失敗貼紙,就可以換一個成功公仔唷!」「集二十張失敗貼紙,恭喜你,獲得成功抱枕一個!」結果呢?你專注在累積失敗的次數,卻忘記了失敗的意義在於記取教訓和調整策略,不加思索、莽莽撞撞地又要趕緊再試一次,連跌倒的姿勢都跟上回一模一樣。
當然說到這裡,你也許會納悶:「不然要怎麼樣嘛?」應該這麼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對於心理慰藉,還是有用的,但是一般人能經得起多少次失敗而不放棄呢?寥寥可數對吧!因此,當你想開始嘗試一件事時,要告訴自己的是:「微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讓大腦迴路習慣成功的感覺!
我的Podcast節目叫做「Life不下課」,常會訪問各領域的高手,有次我訪問陳怡嘉老師,她是很厲害的學習教練,總能幫學生的學習狀況把脈,然後對症下藥。她那時告訴我學霸和學罷(學一學就罷了不學)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就是心態的設定。
學霸會想辦法先取得微小成功,從而建立自信和收獲,因此更願意持續努力,來獲得更大的成功。可是學罷呢?沒想那麼多就學,結果一遇到挫敗,就開始猶豫害怕,從此一蹶不振。因此,怡嘉老師在《自律學習力》有句話說得特別好:「盡可能維持正向成功經驗,實際上比從逆境學習經驗重新站起來,更容易推向下一次巔峰!」
說真的,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成功不在遠方,而在近處。好比你覺得自己身材走樣了,下定決心從今天開始要每天跑步;或者你覺得自己胸無點墨,打定主意接下來每個禮拜要讀完一本書;或是你看到別人經營社群平台有聲有色,暗暗設定從明天開始每天都要發一篇文章。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長出這些新的習慣,會覺得自己很成功。遺憾的是,多數人來不及看到長出來的參天巨樹,就無疾而終了。問題出在哪裡?一樣是沒搞懂「微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這個策略。
全世界最暢銷的成功學著作《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這本書真的好看,我至少讀了五遍。關於如何養成好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書裡提到一個很關鍵的方法,叫做「兩分鐘法則」。也就是說,你在設定一個新習慣時,要確保這件事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好比你想養成跑步的習慣,如果一開始你設定每天跑五公里,那可能跑沒幾天就放棄了,可是如果你設定的是「穿上跑鞋,下樓跑個兩分鐘」,那這很容易就完成,而且不費吹灰之力;甚至你還會覺得,都下來了,再多跑個幾分鐘吧!而且,完成後會為你帶來正向成功經驗,你會接著開始期待明天繼續挑戰這個習慣任務。等你對這個習慣駕輕就熟,覺得沒挑戰性了,自然就會調高任務的難度;那些高手就是這樣把不起眼的習慣,變成自己的一身本事。
‧別追求一次到位的大成果,先串聯每一個小成功
知名企業講師謝文憲,大家都稱他憲哥,在他的著作《極限賽局》裡頭講到一個棒球的人生哲學,叫做「先上壘再說」。棒球比賽要得分,除了直接把球扛出牆的陽春全壘打之外,一定要有球員在壘上,對吧?不管你是敲安打、四壞保送、還是被丟到觸身球;沒有在壘上,不管再厲害都沒辦法得分。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在做任何事情時,別急著想達到什麼大成果,先追求一個小進步,上壘了,才會有後面的得分契機。
但請注意,這個小進步必須連貫,不能是曇花一現。為什麼?憲哥說,在棒球比賽裡,要「連貫才能得分」。你看兩隊比賽,有時候明明A隊安打數比B隊多,為什麼最後是B隊贏?很簡單,因為A隊的安打雖多,但都零星分布在各局,攻勢無法串連;反觀B隊的安打,攻勢綿密、環環相扣,不斷推進壘包,把隊友送回來得分。
人生也是一樣,假如你想經營社群平台,不是告訴自己要一鼓作氣地成為百萬網紅,而是從發一篇文開始,先上壘再說;今天發不夠,明天也要寫,後天繼續寫,只有有寫,就是微小成功。當這些微小成功連貫起來,不知不覺,記分板上的數字就不會再是0。
如果你遇上挫折,「失敗為成功之母」是一句很好的心靈寄託;但如果你渴望成功,那麼請告訴自己「微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別把人生成敗賭在自己的受挫能力,相反的,順勢而為,如同《原子習慣》所說:「花費最少努力產出最大價值才會被實踐。」給自己設定小小的達成目標,一路過關斬將,那才是笑到最後的人從來沒告訴你的成功祕訣。
◎老說延遲享受,但有些享受根本不該延遲
「延遲享受」這個概念,出自於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當時史丹佛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博士(Walter Mischel)在這實驗裡,給孩子們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立刻得到一顆棉花糖;第二個選擇是等待一段時間後,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研究發現,那些願意等待的孩子,在未來人生往往有更好的表現,因為他們能做到延遲享受,展現自制能力。
也因此,後來「延遲享受」成為自制力的象徵,我們會要求孩子:「先把功課寫完,再出去玩。」「先把正事做完,才可以上網。」「現在多吃點苦,將來才會苦盡甘來。」從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的角度來看,延遲享受的確功不可沒。
‧「享受當下」何時成為一種罪?
不過我發現,有時候不知不覺,延遲享受變成一種輪迴。比方學生時代,我們告訴孩子要好好努力用功,考上好大學,將來就輕鬆了;等到孩子真的考上大學,我們又告訴他現在社會競爭激烈,不想被淘汰就要拚,等找到好工作之後就輕鬆了;結果孩子真的找到好工作,也沒的輕鬆,加班輪值是家常便飯。我們又告訴他,趁年輕趕快結婚生孩子,等小孩大了,你接下來人生就輕鬆了。
我們把對未來的享受變成一個餌,不斷垂釣在孩子面前,讓他跑起來,跑得越快越好,不要停。但享受何時兌現了呢?不重要,因為享受會耽誤人生,可以的話,把他當海市蜃樓就好。
不是你殘忍,而是因為你自己的人生,也是這麼過來的啊!一路上犧牲享受,努力求學、賣命工作、結婚生子、養兒育女,你不斷延遲享受,就怕有任何一個時間點耽擱了。直到兒女長大,你終於卸下重擔,正要好好享受的時候,這才發現齒搖髮白,無福消受。
我自己有個線上讀書會,叫做「歐陽Talk書秀」,每兩個禮拜為會員說本好書。我用這樣的方式逼自己深讀一本書,也不斷調整人生觀,因為許多你以為的人生觀,其實是從小別人強加給你的,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適合你。只是你擺脫不掉,以為就該如此。但人生沒有理所當然,任何被過度標榜的價值觀,經過各種花式演繹,早就失去他的本質,成為逼人就範的枷鎖。
有次我在讀書會說了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的著作《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我敢說,那是我做讀書會這麼久以來,最挑戰大家認知的一次,包含我自己。為什麼?一般華人的概念就是要不斷存錢,捨不得花,為了以後養老。但柏金斯告訴你,應該要以「死前財產歸零」為目標,懂得花錢,才是最好的投資。我當時讀到也覺得不可置信,這樣不會太奢侈嗎?直到我往下看到他的推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對於人生,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
‧把錢花在值得回憶的體驗上
我這麼問好了,你覺得人生如果有個指標,那會是什麼?是累積了多少財富嗎?當然不是,因為那些財富,你死後也帶不走,他就只是個數字而已。柏金斯認為,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可以想像成人生是一座遊樂園,怎麼樣的玩家可以玩得最盡興?當然就是體驗最多項遊樂設施的人。所以我們人生的目標,不該是放在如何賺最多的錢,因為賺了花不到,那根本沒意義,而是應該「最大化」自己的人生體驗。
這時候,錢的意義也跟著浮現了。說穿了,錢就是要用來換取體驗,豐富你人生的總和,但不代表著亂買東西;要知道,「花錢買東西」和「花錢買體驗」本質上是不同的。柏金斯說,花錢買東西,你剛開始會興奮,但他會隨著時間貶值;花錢買體驗就不一樣,他會隨著時間真正顯現出其價值。
如何對抗「延遲享受」的老毛病?這時,你就要用「記憶股息」這概念來與之抗衡。《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提到:「因為我們有記憶,所以體驗會產生股息。」就像是你投資股票,有些股票會有股息,拿到熱騰騰的股息很開心,可以選擇再把股息投入,進而擴大你的資產。
人生也是如此,記憶是我們對自己未來的投資,為的就是讓生命更豐富。把錢扣著不花,說要延遲享受,那將來你會發現人生的記憶是一片荒蕪。記憶之所以美好,就來自於你把錢轉換成體驗,而體驗創造了你和家人之間的回憶。在理解了這個道理後,我對人生的態度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依舊認真工作、努力賺錢,但是更專注於創造體驗。
五歲的女兒PiuPiu 學到了雪的概念,跟我說好想要看雪喔!於是,我跟老婆開始著手規劃,帶她和弟弟喬治,趁著冬天,去日本北海道看雪玩雪,我永遠記得女兒看到雪時那幸福的表情。她很愛畫畫,出國玩回來之後,她的全家福畫作多了白雪紛飛。至今,我仍把那幅畫貼在家裡最醒目的地方,而這也是我最珍貴的「記憶股息」。
有些享受不該延遲,因為孩子會長大、而我們會老,但願在我們最健壯、笑得最開懷的時候,豐富人生體驗,那都將成為我們老年時,最珍貴的回憶資產。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