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培養富足一生的財務智慧
理財書百百款,為什麼你需要這一本?
台大財金系陳彥行教授曾說過:「理財規劃,是一個不斷探索內心價值觀,並隨時間調整的過程。若能把有限的時間與金錢,花在最值得的人、事、物上,就能感到幸福,而幸福,是我們值得一生追尋的美好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財務幸福」,也是本書最想傳達的理念。
我們的一生會隨著時間推移,在不同階段遇到不同財務挑戰,本書將探討如何因應各階段獨特的狀態和可能產生的問題,幫助讀者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理財智慧,擁有金錢與生活的掌控權,過著「沒有恐懼,永遠安心,實現夢想,完成希望」的富足人生。
「財務幸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
在進入各階段的財務診斷之前,我們先來認識財務幸福。
財務自由是理財界的熱門關鍵字,相較起來,「財務幸福」的知名度就沒那麼高了。兩者聽起來相似,但卻有著微妙差異。
我們給「財務幸福」的定義是:對於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況感到滿意、安心,並且有能力實現自己所重視的生活目標,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的財富多寡不一定成正比。
「財務自由」的定義則是:擁有足夠的財富,能夠在不依賴工作的情況下,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一般是以被動收入是否高過生活支出來衡量,有較為客觀的標準。
★ 財務幸福:主觀的心理狀態,強調的是內心的滿足感和生活的掌控感。
★ 財務自由:客觀的財務狀態,強調的是財富的累積和選擇的自由。
財務幸福≠財務自由,但卻可以齊頭並進
「財務自由」並不等於「財務幸福」,反之亦然。舉例來說,當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生活無虞,就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如果每天只是吃飽睡、睡飽吃,生活沒有目標,那就還沒達到「財務幸福」的狀態。
再看另一個例子,正值累積資產的青壯族群,上有老下有小,顯然還沒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是,若能夠擬定好生涯財務計畫,相信自己隨著長時間的累積,不僅可以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也能過上想要的生活,那就是「財務幸福」了。
顯然,兩者都是我們希望達成的狀態,而且缺一不可。只有財務自由卻感受不到幸福感,就成了「窮得只剩下錢」的守財奴;而如果沒有財富的支持,財務幸福就可能淪為阿 Q 的精神勝利法了。
所幸兩者並非互斥,而是可以齊頭並進的。因此,理財規劃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財富累積的速度,更要不斷思考「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不知道一生要多少錢才足夠,很容易不小心把金錢當成目標,但金錢其實只是我們換到想要東西的媒介而已。一旦錯將手段當作目的,可能反而失去得到幸福的機會。
金錢,是為了幫助自己獲得更多選擇的自由
在本書中,我們探討了理財小白族、享受兩人生活的雙薪(甚至頂客)族、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以及面臨退休轉變的屆退休族。一起來看看在各自階段有什麼理財重點。
1 理財新手/單身族:打好基礎,掌握未來
年輕時期是打好財務基礎的黃金時機,學會如何管理收入和支出,建立儲蓄習慣,並逐步開始投資,都是為了未來能擁有更大的自由和選擇權。這個階段的理財智慧在於培養負責任的財務習慣,並學會如何應對突發狀況。
2 雙薪族:雙重收入的機會與挑戰
雙薪甚至頂客族,通常有較高的收入和較少的家庭責任,這是一個積極投資和累積財富的好時機。但在這種狀態下,因為比較有機會追求高生活品質,高支出的狀況也容易伴隨而來。這時的理財智慧在於平衡即時享受與長期財務之間的關係,並確保雙方都能在未來生活中獲得保障。
3 三明治族:打造家庭責任與自我價值的橋樑
三明治族面臨著照顧雙方家庭,以及撫養子女的雙重壓力。這一階段的理財智慧在於,如何有效地管理支出,在家庭的責任、生活的品質、自我的追求中,找出一個適合的平衡點。把握住今天的幸福,又不失去對未來的盼望。
4 退休及屆退族:邁向退休的新生活
隨著子女長大離家,我們需要對退休生活做好準備。這個階段的理財智慧在於確保退休儲蓄的充足,並合理安排退休生活的支出,有效管理退休金且不被詐騙,確保能夠支撐未來數十年的生活需求。
這些階段無論是短暫或長久,都必須以謹慎的態度來面對,才能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理財智慧。而這種智慧不僅是一種技能、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價值觀,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影響我們的選擇和未來的方向。
以終為始,開啟致富循環
致富之道沒有終點,它是我們一生的旅途,每個階段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每次選擇都是在為未來鋪路。無論身處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由衷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人們在人生旅途中的指南,幫助大家在每個階段都做出明智的財務決策。
財富不僅僅是錢財的累積,更是生活的品質和自由的體現,願大家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擁有財務的自主權,享受富足而有意義的生活,達成「財務幸福」。
內容
〈花在刀口〉迎接新生兒,買終身型的保險比較划算嗎?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所以孩子出生時,做爸媽的總是父/母愛大噴發,想為兒女準備萬全的保障,甚至照顧孩子一輩子。小文與小芳也不例外,正準備迎接二寶的他們,正考慮如何為二寶投保保險。
由於大寶出生時,小文與小芳尚未進入顧問服務,所以當時的投保我並沒有參與建議。如同多數消費者會做的決策,當時小文與小芳為大寶投保不少終身險,每年支出不少保費,想法不外乎來自以下業務員的類似說法:
★ 常見業務員話術
真心建議 手術險不動
住院/手術險本來就是醫療險的基本款。對我來說終身型的醫療險就像你買房子(繳完這保險就屬於你的,沒用到又會退還保費)。那繳附約或定期其實就有點像在租房子,繳到你 75 歲 80 歲這個契約什麼都沒有了且也不退還保費。
二寶出生後,為了公平起見,原本他們也是想為二寶投保以終身險為主的規劃,所以想問問我的意見。
在全生涯的財務規劃中,保險確實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是在累積資產的期間,若是遭遇重大人身意外時,不致於讓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房子被法拍,或是被迫要拿存了好久的教育金來付醫藥費。
所以,保險是在我們還不夠有錢時,支付部分保費轉移風險,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盡快累積自己的資產,提高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要知道,保險可不是什麼都保,留在自己身邊的錢,才是我們最佳的保障。所以,在建議新生兒的保單時,我會掌握以下三個原則去規劃:
原則① 大人優先於小孩
永遠別忘記,在孩子能夠自立前,「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所以在孩子出生時,自己的保障才是優先需要檢視的。
以我自己為例,假如我每月需負擔家中開銷 4 萬元,而最小的孩子距離 22 歲大學畢業還有 12 年,那麼我至少就需要 576 萬的保障(4 萬×12 個月×12 年=576 萬),另外還有房貸、孩子教育金等,也必須和另一半討論是否列入保障項目。估算出保障需求後,再扣除我身上有的金融資產,例如存款、投資等等,就是我的壽險保障缺口。
更悲慘的狀況是,我可能不僅失去工作能力,還必須請看護照顧我,這會對家庭的財務造成多大的衝擊?
同樣的道理,當我需要住院、手術,甚至罹患重大傷病或是癌症時,需要多少錢治療並維持家庭生活開銷,這些都是有辦法大致估算出來的,雖然不是完全百分百準確,但是絕對比胡亂買一堆保險要好得多。
想像一下,如果夫或妻其中一方突然身故,家裡少了一半的收入,家庭會陷入什麼樣的困境?如果不是身故,而是長期癱瘓
臥病在床,會不會更加慘烈呢?這樣的畫面,絕對可以透過事前好好規劃而避免。
原則② 優先考慮一年期、保證續保的保險
如果依照上面的方式評估需求,通常大家會覺得:天啊,要買這麼多保險,保費會不會很貴啊?
保險與投資的功能不同,保險是意外發生的當下,若面臨財務上的不足,可事先透過投保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而轉嫁的成本就是保費。
若是要將一輩子的保險,趁孩子出生或年輕時就買足(也就是終身險),那麼保費當然會非常昂貴。但是如果只購買當下所需要的保障,其實保費就會便宜許多。
以目前市售常見的實支實付醫療為例,孩子每年支出的保費大約僅需數千元,就可以在需要大筆醫藥費時的治療時,擁有數十萬元的手術、醫材等保障額度,若需要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比較有餘裕。然而,終身醫療險雖然保障終身,但是年繳保費都是萬元起跳(用 20 年時間繳完一輩子的保費,當然貴),理賠多是定額給付,約在數萬元之譜,需要使用高額醫材時,還須再三考量。
另外,購買終身險就是跟條款以及現在的醫療環境「綁定」,但是如果未來醫療方式越來越進步,等孩子年老的時候,保險條款也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就算保障到終身,又有什麼用?更不用說必然發生的通貨膨脹,會讓定額給付的保障越來越不值錢。
所以,不論是對剛出生的孩子,或是家庭支柱的夫妻來說,一年期、保證續保的保險,像是定期壽險、失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重大傷病險等,會是主要的投保項目。
原則③ 全家保費支出不宜過高
保費是轉嫁風險的成本,購買保險固然重要,但是過高則會排擠家中的其他支出或儲蓄。一般來說,全家總保費若為家庭年收入的 10% 上下,絕對可以購買到相當足夠的保障,若是超過太多,則有需要重新檢視與盤點。
回到最前面業務員的說法,我的回應會是:正常情況下,房子會隨著通貨膨脹增值,但是保障、退還本金只會隨著通膨貶值。等到孩子 70 歲時,可能根本起不了保障的作用,但我們卻得為了這個保障,在此時支出過多的保費。
再者,通常這類終身險的保障也不會比定期險來得多、來得廣,就像拿一個兩房的房子跟透天厝比,兩者的比較基礎根本不一樣,用買房來比喻保險的話術,只會迷惑、誤導消費者。
保險的保障與保費,都是保險公司事先精算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絕對不會有讓人撿便宜的保險。所以,不是說終身醫療險一定不能買,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需求與規劃,選擇符合自身目的的保險,才能讓保費真正花在刀口上!
聽完我的說明與建議,最終小文與小芳為二寶選擇以定期險為主的保險規劃,同時也微調大寶的保障內容。每年減省下來的保費,則保留給兩位孩子,開始定期定額投資。
更重要的是,小文與小芳也補足自己的保障缺口,能夠更無後顧之憂地陪伴兩位孩子長大!
【重點摘要】
1. 父母為家庭經濟支柱:在孩子還無法自立前,父母的保障是家庭最重要的支柱。
2. 評估保障需求:透過計算家庭開銷、房貸、教育金等,評估父母的壽險保障缺口,並考量失能、重大疾病等風險。
3. 優先考量定期險:一年期、保證續保的定期險如定期壽險、失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等,能提供足夠的保障且保費較低。
【思考練習】
●你也有為孩子投保的經驗嗎?當時是如何決定孩子的保險規劃呢?
●除了孩子以外,是否也重新審視大人的保障需求?
〈績效衡量〉投資報酬率多少才算合理?
每次當股票市場大好的時候,總是會有許多「少年股神」冒出頭,貼對帳單炫耀自己的報酬率,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還會透過社群媒體、短影片持續渲染造神,讓不明就裡的人好生羨慕,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賺大錢的人。
「輝達最近一年半以來,報酬率高達 900%」、「勞退基金的年化報酬率是 4% 左右」。過去身為交易室主管,現在是財務顧問,總會讓人「誤會」我的手中握有什麼明牌。有些朋友會有意無意地試探,或是直截了當地問:「哲茗,有沒有報酬率達××% 的投資?」(××可自行帶入 20 以上的數字)
報酬率是用來衡量績效的重要指標,財務顧問當然很重視。但是,上面提到的兩種報酬率,其實代表了不同的意思,究竟要怎麼看,才不會霧裡看花?報酬率的合理區間又是多少呢?
然而,追逐報酬率的背後,其實指向一個更關鍵的問題:能不能快點達到財務自由?我們先來聊聊報酬率。
什麼是總報酬率(Total Return)?
總報酬率就是在各家下單軟體中見到的報酬率,計算方式也相當直觀,就是用獲利/損失(除以成本),通常軟體也會貼心地將交易手續費、證交稅等交易成本計算進去。
舉個例子,小明投資一檔 ETF,假設買入的成本是 10 萬元,目前的市價是 11 萬元,那麼小明的總報酬率就是:1 萬元/10 萬元=10%。所以,「輝達最近一年半以來,報酬率高達900%」,這邊的報酬率,指的就是總報酬率。
什麼是年化報酬率(Annualized Return)?
總報酬率雖然直觀,但是當不同的報酬率之間要做比較時,就少考量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時間。延續前面小明的例子,小明的 10% 總報酬率,是持有 1 個月、1 年,還是 10 年?這三者應該是不一樣的吧?所以,為了能有一致的基準來做比較,所以一律化作「年」為單位。也就是說,上面不同時間的 10% 總報酬率,是每年多少報酬率「複利」得來的。
所以,年化報酬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年化報酬率=(1+總報酬率)^(1/T)-1
(T 為持有的時間,單位為年)
總報酬率 10%,不同持有期間的年化報酬率如下:
1個月/214%;1年/10%;10年/0.96%
因此,如果小明的 10% 總報酬率,是僅持有 1 個月就得來的,若能維持這樣神勇的表現,小明的年化報酬率就是 214%。反之,若是小明持有 10 年才有 10% 的總報酬率,那麼年化報酬率甚至不到 1%,比定存還不如。
透過年化報酬率,不同報酬率之間的比較才會有意義。
報酬率多少才叫高?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務必記住,比較總報酬率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個問題的報酬率,指的都是「年化報酬率」。至於多少才算高?各種金融資產的合理報酬率是多少?這邊引用JeremySiegel 教授長達 220 年的統計資料來看,會是比較有公信力的。
從 1802 年到 2021 年,投資於股票的年化報酬率為 6.9%,而債券則為 3.6%。不過 Jeremy Siegel 教授的統計,是扣除掉通膨的結果,若將通膨加計回來,年化報酬率會再更高一些。
所以,我們常會說,一個投資組合長期的年化報酬率,合理區間會落在 5∼8% 之間,股票占比高,就越接近上緣,反之就越接近下緣。
一個投資組合的年化報酬率 7%,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如果持有期間長達 30 年,其總報酬率就是 661%,也就是 6.61倍,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複利效應了。
報酬率還要與指數比較
另外,我們也常聽到基金經理人自稱「超越大盤」,所以與大盤的被動投資比較,才可以衡量出操盤的功力。如果年化報酬率 6%,看似落在 5∼8% 的合理區間,但是如果比較區間的大盤報酬率高達 8%,顯然就是不及格的。
另外,要真正衡量一位經理人是否真正擊敗大盤,必須看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公允。這邊以股神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為例,從 1965 年到 2023 年的時間,波克夏的年化報酬率達 19.8%,而同期間的標準普爾 500 指數是10.2%。
波克夏每年多 9.6%,看似不多對嗎?但是這段期間投資波克夏的總報酬率,高達 4,384,748%,遠高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31,223%,這就是巴菲特被稱為「神」的原因。
年輕時理財首重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管理
有一段金句,我想大家或多或少有聽過:「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手邊只有 10 萬元可以投資,那麼即便投資報酬率高達 30%,每年也不過是 3 萬元的報酬。更何況,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如果號稱年化報酬率 30%,大概只有上帝跟騙子才說得出口。
所以,相對年輕的時候,或是開始累積資產的初期,更要重視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的管理,每個月能夠多存下 3、5 千元,效益都遠遠高過投資報酬。隨著一段時間經過,或許十年,或許二十年,當投資的資產來到一定的金額,比如說 500 萬時,即便投資報酬率「只有」6%,每年的報酬都高達 30 萬,而且未來還會持續複利累積。
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相信大家都一定聽過。只是在理財的世界裡,往往容易被短期市場所迷惑,大家都想當短期爆富的兔子,而不想當慢慢致富的烏龜。
如果還是要問我有沒有明牌,現在我會回答:「有個可以賺6 倍左右的投資機會,但是要抱 30 年,你做得到嗎?」
【重點摘要】
1. 長期投資策略:建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並長期堅持。
2. 耐心與紀律:投資市場充滿波動,需要有耐心和紀律才能抵擋誘惑。
3. 生涯財務規劃:除了投資,也要做好整體的財務規劃,包括收入、支出、保險等。
【思考練習】
●你目前是否也同時在存錢與投資呢?每年可以存下的錢,跟投資報酬相比,大概差多少呢?
〈退休缺口〉退休後開銷被嚴重低估!該注意 6 個風險
阿文已經 58 歲了,太太阿娟也已經 56 歲,他們想著小孩都大了,不太需要操心,也不用兒女給自己太多孝養費,免得造成他們的負擔,當然自己也不太有餘力能幫兒女們更多。打拼了一輩子,好歹房子也是努力存下來的,接下來的人生目標,好像就只剩下有尊嚴的退休生活了。
阿文及阿娟都屆齡退休了,阿文目前每月薪水四萬五左右,阿娟則是三萬出頭。他們想知道如果退休後會有多少退休金,如果可以的話,也希望能早一點退休。接著,他們在了解了退休金的狀況後,發現能領的退休金不是太多,如果都想要在 60 歲退休的話,預估分別會有以下的月退休金(註 1、2):
1. 阿文:
⑴ 勞保老年給付:20,445 元/月。
⑵ 勞工退休金(新制):6,293 元/月。
2. 阿娟:
(1) 勞保老年給付:14,278 元/月。
(2) 勞工退休金(新制):5,499 元/月。
如果兩人都在 60 歲退休,退休時月退休金共有 46,515 元,相較原本每月薪水 75,000 元左右,只有 62% 的所得替代率。
阿文跟阿娟發現,他們每個月能領的退休金並不高,遠低於過去的薪水。雖說退休金加上累積的一些儲蓄,可以支撐生活,但得非常謹慎地花錢。他們知道,隨著年齡增長,醫療費用會變多,而且也希望能偶爾出去旅行,享受人生最後的這段時間,但眼前的現實,讓他們感覺夢想似乎越來越遙遠。
造成「錢不夠用」的 6 個因素
1 每年約 1%∼2% 的通貨膨脹成長
通貨膨脹造成的影響,會讓我們手中的錢的購買力下降,同樣的東西,我們會覺得越來越貴。也因此,我們的退休金考量不能只看現在的數字。
2 雇主責任及社會保險退休金準備不足
目前台灣的退休金制度,社會保險退休金有破產的疑慮(如勞保);雇主責任退休金則有準備不足的問題(如勞退)。依大多數人的狀態,這兩筆退休金在正常狀態下(不改革、社保退休金不破產),僅能給予每個月 2∼3 萬的退休收入。
3 個人儲備退休金準備不足
退休這個目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比較遠,我們可能更在意眼前需要準備的目標。譬如,快結婚了要準備結婚基金、養小孩需要先考量小孩子的支出、要買房了才準備頭期款。最終的結果可能會變成,各種目標的確達成了,可是要退休時,才發現來不及準備退休金。
4 長壽風險
我們從第一章提過的壽命趨勢圖會發現,隨著科技及醫療、生活水準提升,國人的平均壽命是逐漸升高的。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對退休的準備可能不能只以現在的 85 歲去考量。
5 不健康餘命升高,產生消費增加
國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高,有一部分是歸功於醫療的進步。這也產生了一種現象:大家越活越久,不健康的期間卻越來越長。因此,萬一需要更多醫療照護時,我們的花費會高於健康時的狀況。
6 各種意外狀況
雖說上面討論的是多數人會有的狀況,但每個人還是會遇到不同的情況,因此,需要時時調整並且多做準備,來保有應對意外的彈性。
3 招因應,讓人安心退休
第 1 招:從 3 個面向著手
退休的準備來自於社會保險、雇主責任、個人儲備。個人儲備與民眾財務素養的提升,以及個人的財務規劃有很大的關係,本書其他文章多有提及這個觀念,社會保險及雇主責任退休金,則是本文主要探討的部分。如果大家的財商素養提升,也規劃了自身財務,退休金制度又優化的話,這三者會相輔相成,也會降低彼此不同面向的壓力。
第 2 招:政府既有退休金調整方案
目前政府對社會保險退休金主要的調整方式,有下面6種,但主要概念還是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支出期間延後。
(1) 溯及既往:打破對過去工作族群的承諾,請他們也適用現在福利下降的制度。例如之前的教師及公務員退休改革,即便有過度期間,但仍不符合當初任職人員的期待。
(2) 放寬投保上限:提升投保的級距,也能因此加收保費。
(3) 調整計算投保薪資:將計算投保薪資的平均期間拉長,例如由平均 60 個月的薪資,改為計算 180 個月,這可能會使平均薪資計算下降,因為原本只要有 60 個月的最高薪資,突然變成計算 180 個月,但不見得其他期間都有這麼高的薪資。
(4) 調降所得替代率:例如將勞保計算可請領金額的公式,由 1.55%×年資,降為 1.3%×年資,這會使得給付退休金下降。
(5) 延後提領年限:例如退休年齡由 65 歲改為 70 歲,延緩開始請領退休金的時間。
(6) 編列預算撥補:編列預算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預算仍來自於稅收,羊毛出在羊身上,幾百億的預算,也只可能延後幾年破產。
第 3 招:優化退休金結構,讓投資報酬率提升
其實前面 6 個現有調整方式都不能治本,僅能達到延緩的效果,還是需要讓退休基金從投資結構調整,使退休基金能夠永續經營。這個部分要達成,需要考慮「金流控制使用」、「資產配置與累積」、「再平衡及永續經營的策略」,簡單來說,希望達到退休基金獲取的收益,扣除成本後能大於退休金給付的支出。
這個部分先提出幾個問題點以及觀察,像國外各主權、退休、校務基金,都很值得台灣參考(如加拿大公共基金退休基金、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澳洲超級年金、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等),它們在「金流控制使用」、「資產配置與累積」、「再平衡及永續經營的策略」都有很值得借鏡的地方。
越早開始準備,調整起來越輕鬆
其實在書中第一章第十一節〈存多少、存多久,才能安心退休?〉有提過,越早開始為退休做準備,調整起來越輕鬆,但隨著年紀離退休越近,調整的難度會變大,最好的方式是提早準備。但在現況難以提早準備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下列調整方式:
1. 盤點自己目前的收入支出,還有沒有提高收入或減少支出的可能性?
2. 退休有沒有可能再延後?
3. 調整投資組合,適當拉高債券的占比,雖然降低投資報酬率的預期,但是也減少了投資的波動。因為年紀的增長及退休,會讓自己減少對風險的承擔能力。
4. 將以上 3 種方式,去做優先順序的排比,列出優先可接受及調整的方式,開始執行。
【重點摘要】
1. 我們需要考慮退休金被低估的 6 個風險。
2. 了解現有退休金模式及調整方式,也盤點自己因應退休生活衝擊的策略,排列調整的優先順序,並且執行。
【思考練習】
●到勞保局 e 化服務系統,查詢看看自己的勞保勞退狀況。你知道自己己經有多少退休金嗎?https://edesk.bli.gov.tw/me/#/na/login
【註釋】
1. 因為阿文及阿娟都想要 60 歲退休,所以勞保老年給付的公式是:平均月投保薪資×保險年資×1.55%×80%,一般而言,勞保退休年齡是 65歲,最多可以提早到 60 歲,但每提早 1 年需要扣除4%(也可以延後領取退休金,每延後 1 年增加 4%,最多延後到 70 歲)。
2. 阿文與阿娟的勞工退休金都有轉成新制,60 歲預估退休金選擇的退休餘命,則是選擇 23 年(有 23 年及 19 年可以選擇)。